无污染有色金属提取及节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无污染有色金属提取及节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1993年由原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021年被国家发改委纳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

中心依托单位为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矿冶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大型科技型企业,核心主业为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工程与技术服务、先进材料技术与产品和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及环保,是我国以矿冶科学与工程技术为主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与设计机构。矿冶集团拥有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安全评价甲级资质,拥有对外承包工程资质和自营进出口权,产品和技术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矿冶集团是中国矿业联合会选矿委员会、中国矿业联合会智能矿山工作委员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环境保护学术委员会、中国工程爆破协会、北京金属学会采选分会和全国热喷涂协作组等学术组织的依托单位。主办出版学术期刊8种,是有色行业矿冶领域的信息中心。

中心是依托单位矿冶集团下属的非独立法人研究机构。中心设置了管理委员会和工程技术委员会,其中管理委员会由依托单位相关管理部门负责人和中心主要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中心的建设与运行中的重大事项决策;工程技术委员会由中心聘请国内外行业的管理专家、技术专家、财务专家等组成,主要负责对中心的发展目标、战略规划、研究方向等提出咨询建议,指导审议重大学术活动和年度研发任务等。

中心人员实行聘任制,中心主任、副主任由依托单位聘任。中心办公室负责中心日常运行管理工作。中心作为依托单位下属的相对独立机构,中心在项目管理、人员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执行依托单位制定的相关制度。中心的财务和人力资源由依托单位代管。在运行上以项目为抓手,用项目管理人、用项目培养人、用项目考核人。在成果转化上,中心的科研成果主要通过产业化和对外企业工程、技术服务实现工程转化,得到经济效益反哺中心的再研发。该模式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同时,推进了行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提升了中心创新平台的建设能力。

中心坚持“四个面向”,紧扣国家实现“双碳目标”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的节能降碳、固废资源化、矿冶“三废”治理等重大产业关键问题,大力开展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推广,推动行业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污染防控,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一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建设。中心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专项等纵向研发任务,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试验研究、重大装备研制、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二是推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应用。中心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和工程总包等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扩散,服务了我国大部分有色金属冶炼及相关工业企业,持续不断地为企业提供成熟的先进技术、工艺及装备产品,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还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走出去”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了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南非、刚果等国家开展的资源开发利用,为我国矿产资源安全贡献了力量。三是打造中试服务平台,培育战新未来产业。中心加强中试平台建设,建设的有色金属湿法冶金中试验证平台、有色金属火法冶金中试验证平台、贵金属循环利用中试验证平台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对外开放中试验证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熟化、工程化放大、可靠性验证、小批量试制、性能评价等方面能力,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目前,中心拥有人员229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定蕃,国务院特贴专家、行业设计大师等高级专家15人。中心拥有有色金属清洁高效提取与综合利用创新团队、高效节能选矿装备技术创新团队、资源循环利用创新团队等多个创新研发团队,其中“有色金属清洁高效提取与综合利用创新团队”被科技部授予“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中心拥有各类研发仪器设备1500多台套,研发和办公总建筑面积超过20000 m2,建设有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室、水污染控制实验室、“三废”利用实验室、高效熔炼及SO2净化回收扩试线、贵金属循环利用中试线、稀有金属循环利用中试线、废旧动力电池破碎分选中试线等50多个单元实验室和中试线。拥有石墨化炉、炭化炉、3D PIV试验系统、X射线衍射仪、矿物参数自动分析系统、全谱直读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等一批代表行业先进研发水平的科研仪器设备。在江苏徐州、湖南株洲、河北沧州等地建设了产业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