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污染有色金属提取及节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无污染有色金属提取及节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根据1995年9月国家计委(现为国家发改委)《关于无污染NERC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依托单位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于1995年12月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规划开始了项目建设。经过5年的建设,在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在依托单位的努力下于2003年全部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并于2003年11月通过了项目验收。整个项目实际完成投资8005.59万元,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340万美元,国内配套资金5189.46万元。“中心”利用世行贷款共购得设备仪器96台套,利用国内配套资金采购设备仪器158台套,中心建筑面积11760平方米。

重点充实和建设了用于工程化验证试验的5条中试线:选矿中试线、超细粉碎中试线、高效熔炼及SO2净化回收扩试线、湿法冶金中试线、高效粉碎及节能设备制造中试线,以及与之相配套的5个实验室:矿山复垦模拟实验场(室)、选矿实验室、溶浸实验室、废渣综合利用实验室、废水处理实验室。此外,在建设过程中,还根据市场需求和业务拓展的需要,完善和新建了高效粉碎(示范)实验室、电化学控制浮选实验室、冶金电化学实验室和高效熔炼深加工真空雾化中试线。通过5室、5线及相关设施的建设,使“工程中心”的实验室和中试线布局更合理,提高了 “工程中心”在无污染有色金属提取及节能技术领域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能力,大大提高该领域共性关键成套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工程中心”拥有一支素质高、人才结构合理的科技队伍,现有研发人员220人左右,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学术带头人70多人。

无污染有色金属提取及节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旨在为有色金属工业的扩改建和新建企业提供无污染工艺和节能技术,为企业节能、减排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提供技术支持。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有色金属生产落后的局面贡献力量。“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针对有色金属生产环境污染严重、综合利用率低、能耗高的突出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使本领域的技术成果经过工程化开发和系统集成后,成为成熟可靠,经济适用的成套或配套技术与装备。不断将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转移到国内有色金属企业和相关行业,解决行业污染问题,降低生产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使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生产技术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促进有色金属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心”发展目标是根据有色行业企业的需求,对“中心”和依托单位以及国内外已取得的无污染有色金属提取工艺及节能技术领域的技术成果择优进行工程化研究,把适用技术或装备向行业企业推广应用,为行业企业节能减排和高效开发资源提供技术支持。经过今后5-10年的努力,把“中心”建成专业配套、装备齐全和技术先进的、技术转移综合能力强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无污染有色金属提取及节能新技术的开发源和扩散源;跟踪本领域国内外科技开发和工程化研究前沿;着力改变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受能源和环境制约的局面,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环境保护和节能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是开发矿山复垦技术、无废采矿技术、清洁选矿工艺、无污染冶金工艺、高效粉碎技术和节能装备以及有色行业“三废”治理和循环利用技术。着力解决有色和相关行业在环保和节能两个方面的关键和共性技术;解决科技成果的后续工程化和系统集成问题。

近期“中心”研究开发的重点任务:推广高浓度、全尾砂冲填采矿技术。以充分利用矿山废弃物和节能降耗为主线,最大限度地利用矿山企业的固体废弃物,实现全尾砂胶结充填和粗骨料废石充填,尽可能达到无废采矿的目的。开展矿山环境控制研究,包括土地复垦、尾矿库复垦及废水处理,达到提高矿山综合效益和控制环境的目的,实现无废采矿的目标。

开发和推广清洁选矿工艺:重点研制无毒和低毒选矿技术及药剂,提高选矿回水利用率,进行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艺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开发无污染熔炼新工艺以及湿法冶金新工艺。强化冶炼过程,加强选冶联合工艺技术研究,降低综合能耗和环境污染。

加快矿山废水综合治理,提高有色矿山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回水利用率,将国内有色金属企业废水处理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研究技术的开发,推广清洁生产工艺,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提高经济环境效益。

推广“多碎少磨”节能破碎工艺和大型高效浮选装备,地下矿山通风节能技术与装备、无爆破采掘装备的研制、井下破碎系统及装备的研制等,满足矿山企业节能降耗和设备更新的需要,使行业企业矿石粉碎系统和浮选过程的能耗显著降低。